2020-10-17
集成电路科学与未来技术北京实验室正式获批立项建设
2020年10月13日,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集成电路科学与未来技术北京实验室立项建设的通知》,标志着北京大学牵头组织申请的集成电路科学与未来技术北京实验室通过初步审查、宏观论证和领域论证等环节,正式获批立项建设。
日前,北京市教委分别组织专家召开会议,对集成电路科学与未来技术北京实验室进行了宏观论证和领域论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房建成院士和北京科技大学张跃院士分别作为两次论证会的专家组组长主持论证会,北京市教委李善廷处长、北京大学科研部张宁部长,以及集成电路科学与未来技术北京实验室主任黄如院士和主要骨干参加了论证会。
论证会议现场
实验室主任黄如院士汇报实验室建设方案
会上,专家组认真审阅了实验室申报资料,听取了实验室主任黄如院士关于实验室建设方案,以及实验室主要成员关于代表性成果的详细汇报,并和实验室人员进行了交流质询。领域论证会上,专家组还对实验室进行了考察,了解最新研究进展情况。
专家组现场考察实验室
在进行了现场质询和深入讨论后,专家组一致认为由北京大学牵头建设的集成电路科学与未来技术北京实验室面向...
2020-10-09
黄芊芊研究员获2020年“科学探索奖”
2020年9月25日,第二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北京大学7位教师获奖。微纳电子学系黄芊芊研究员榜上有名。
黄芊芊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后摩尔时代超低功耗微纳电子器件及其在逻辑电路、新型计算等领域的应用。作为50位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黄芊芊感到非常高兴:“它不仅是对我过去研究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我未来进一步深入科学探索的莫大鼓舞。”
“科学探索奖”是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一个公益性奖项。作为国内首个由互联网企业设立的科技公益项目,“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由马化腾携手饶毅、杨振宁、施一公、潘建伟等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年评选产生50位获奖人。奖项启动资金由腾讯基金会资助。
据“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透露,本次获奖人名单较去年更为多元化,其中女性获奖人增至5位、35岁及以下获奖人6位(最年轻获奖者仅30岁),港澳地区首次放开申请后,亦有3位科学家获奖。2020年“科学...
2020-09-24
苏州市相城区副区长曹岩一行来访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系
2020年9月18日下午,苏州市相城区副区长曹岩一行来访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系,并于微纳电子大厦205会议室举行交流会。
曹岩副区长一行参观了微纳电子大厦工艺实验室,微纳电子学系科研副系主任王玮教授介绍了微电子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成果等方面的情况,参会的教授介绍了各自有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双方就视觉芯片、压力传感器等科研项目进行了热烈研讨,并对后续可能的成果转化和进一步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
2020-09-22
微纳电子学系召开2020级新生大会
2020年9月18日下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纳电子学系在微纳电子大厦103会议室举办了2020级新生大会。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微纳电子学系副主任王源,MEMS方向研究生班主任杨振川,本科生班主任黄鹏、王茂俊,团总支书记贺凌出席本次大会。
迎新大会现场
会上,王源首先为新同学们介绍了微纳电子学系的历史发展、学科排名、师资力量等基本概况,并一一展示了微纳电子学系的多个教研基地和多项不同层级的科研基金项目,激励即将开展专业学习和科研工作的本科新生和研究新生们积极科研、向上向学。随后,王源老师总结概述了近几年来微纳电子学系的各项科研成果,为新同学们打了一剂“强心针”。最后,王源老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分别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勉励同学们珍惜当下学习和科研的时光,期望同学们能够学有所成、研有所成。
王源教授为新同学们作报告
同学们认真聆听报告
大会结束后,同学们有序参观了微纳电子大厦的超净间工艺实验室,并与在座老师们就学习、科研和日常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新同学们在系楼门口合影留念,手持写有“肩负使命强芯...
2020-08-09
“智能计算系统”暑期在线课程圆满结束
7月6日-17日,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系王源教授与中科院计算所陈云霁研究员及寒武纪团队合作开设了为期10天的“智能计算系统”的暑期在线课程。该课程是北京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先进实训系列课程之一。来自北京大学、耶鲁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相关专业50余名本科、硕士、博士生参加了本次课程学习。
我们当前正处于一个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智能计算系统是人工智能的核心物质载体,每年全球要制造数以十亿计的智能计算系统(包括智能手机、智能服务器、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需要大量的智能计算系统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智能计算系统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智能计算系统”课程采用“应用驱动,全栈贯通”的思想,以一个图像迁移风格的驱动范例带动,重点围绕智能计算系统的设计理论、方法、关键技术等展开讨论,从基本概念开始,力求由浅入深帮助同学们建立智能计算系统设计及应用的知识体系。
“智能计算系统”课程以在线课堂授课、实验项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理论+实验”教学,使学生加深...
2020-07-07
微纳电子学系黄如院士-杨玉超研究员课题组在基于动力学的神经形态器件与全忆阻类脑计算系统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人类大脑具备突出的高鲁棒性、低功耗等特点,自身能够有效应对外界环境的动态变化,具备强大学习能力,即便身处复杂环境也能够有效决策并稳定工作。类脑计算受人类大脑计算架构启发,拟基于生物神经网络工作原理设计实现高效计算硬件,较之传统的冯·诺依曼架构有望实现高并行、低功耗、高容错的计算模式,从而向更加智能化的信息处理方式迈进。人工神经元和人工突触被认为是构建类脑计算系统的关键单元,因此开发功能强大的人工神经元和人工突触对于构建类脑硬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成为近几年的前沿热点。然而,目前已有的人工神经元大多仅实现了累积发放等较为简单的功能,未能抓住生物神经元丰富的、非线性的动力学行为。其次,在探索功能更强大的神经形态计算系统方面,将人工突触与人工神经元进行一体化集成,进而构建全忆阻神经网络硬件也是关键的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北京大学黄如院士-杨玉超研究员课题组提出并研制了一种基于氧化铌忆阻器的新型脉冲神经元,它不仅可以实现传统的全有/全无、阈值驱动发放等神经元特性,而且还可以支持时空复杂性信息整合、在单个脉冲神经元中实现动态逻辑(包括线性不可分的XOR逻辑)以及不同树突输入下的乘...
2020-06-02
杨玉超特聘研究员牵头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评项目执行优秀团队
为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到来,2020年5月29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在西苑饭店组织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负责人座谈会,对“项目执行优秀团队”进行了表彰。由杨玉超特聘研究员牵头、北京大学联合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承担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多端非易失纳米逻辑器件及运算功能拓展“获评项目执行优秀团队,该成果为纳米专项3个获得表彰的项目之一。
此次评选是根据2019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7个重点专项525个项目中期检查结果,按照研发成果突出、对社会经济发展助益显著、团队协作良好、严守科研诚信等评审要求,最终经专项总体专家组认可,共遴选出45个优秀团队。
2020-03-25
微纳电子学系黄如院士-叶乐副教授课题组在超低功耗物联网芯片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作为新兴信息产业的重要应用领域,物联网的万亿级别市场正在逐步形成,超万亿级的设备和节点将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联。受限于体积、重量和成本等因素,物联网节点(如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节点、无线传感器节点、环境监测节点等)需要在微型电池或能量收集技术进行供电的情况下,能够持续工作数年乃至十年以上,这对芯片提出了苛刻的低功耗要求。目前,降低物联网芯片功耗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基于周期性工作模式的专用型唤醒芯片(例如:专用语音识别唤醒芯片),通过让芯片处于周期性的“休眠-唤醒”的切换状态,来实现降低功耗的目的;然而,物联网节点通常工作在“随机稀疏事件”场景下,为了避免丢失随时可能发生的事件,通常需要“休眠-唤醒”的频率远高于事件的真实发生率,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功耗浪费。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纳电子系的黄如院士-叶乐副教授课题组,与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上海芯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多级流水异步事件驱动型芯片架构,将传统的周期性工作模式转变为异步事件驱动型工作模式,显著降低了物联网节点在“随机稀疏事件”场景下的功耗。课题组同时提出了时域屏蔽型阈...
2020-01-10
微纳电子学系召开2019年工作总结会
2019年1月9日下午,信息学院微纳电子学系召开了年度工作总结会,学院党委副书记、微纳电子学系副系主任王源主持了会议,全系教职工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学院副院长、微纳电子学系主任蔡一茂作2019年系工作汇报,他从学科发展、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交流、行政支撑等方面进行了回顾总结;结合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2020年工作计划进行了部署。他指出:在全系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今年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未来一年,希望全系教职工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提高危机感和责任感,抓住国家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技术和北京大学进一步加强“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历史机遇,精诚团结、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进一步提升本系工作水平,把微电子学科建设的更好。他对教职工们表示感谢,并致以节日的问候。
随后,新器件及集成技术研究所所长黎明、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盖伟新、副系主任兼集成微纳系统研究所所长王玮、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茂俊分别就各所工作作了汇报。
最后,大会安排近两年新入职的教师王路达、刘飞、贺明、黄鹏、吴燕庆就各自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研究领域分别作了简短介绍。